濟南垃圾分類宣傳將有大動作!
齊魯網濟南4月18日訊近日,濟南市委辦公廳、市政府辦公廳聯合下發《關于印發〈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總體方案(2018—2020年)〉的通知》。根據方案,到2020年底,濟南市將形成較為完備的垃圾分類投放、收集、運輸、處理系統;公共機構及相關企業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%;在垃圾進入焚燒和填埋設施前,可回收垃圾和易腐蝕垃圾回收利用率合計達到35%以上;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規制度和標準體系,通過垃圾分類示范片區、垃圾分類試點建設,形成可復制、可推廣的垃圾分類模式。
一、“單位強制、居民鼓勵”
濟南市垃圾分類將遵循“單位強制、居民鼓勵”的思路開展。根據《方案》,各級黨政機關、軍隊、醫院、學校要率先做起,其它公共機構和相關企業及時跟進;計劃到2018年底,前者垃圾分類覆蓋率達到100%,后者達到50%。
除了公共機構,濟南市還將設置垃圾分類示范片區和試點社區(村)。歷下、市中、槐蔭、天橋區每個區確定示范片區不少于3個,歷城區不少于2個,濟南高新區不少于1個,其它街道(鎮)不少于2個。
濟南市城市管理局生活廢棄物管理處副處長孫杰告訴閃電新聞,目前濟南市的垃圾分類試點已經取得了不錯的進展,比如南部山區高而辦事處建設的陽光房,垃圾減量率達到了50%。
此外,公共機構與社區居民的垃圾分類方式也略有不同。公共機構垃圾共分有害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、餐廚垃圾和其它垃圾四類;社區居民垃圾分有害垃圾、可回收垃圾、其它垃圾三類。孫處長表示,目前公共機構的垃圾分類指南已發布,居民指南也將于最近與市民見面。
濟南市槐蔭區演馬佳苑小區試點的的智能廚余垃圾回收箱
二、加快垃圾分類收運、分類處理設施建設
濟南市垃圾分類將做到“全流程分類”,傳統的收集、運輸、處理設施都將隨之升級變化。
運收體系方面,濟南市將規范可回收垃圾運收系統,擴大餐廚垃圾收集服務范圍,并建立有害垃圾運收體系。各區建設大型綜合垃圾轉運站,逐步淘汰小型垃圾轉運站或將其改造為可回收垃圾收集站點。
運收后的處理,除了目前濟陽的垃圾處理廠,濟南將推進市(長清馬山)生活垃圾暨污水處理廠污泥焚燒發電項目、章丘區生活垃圾焚燒廠及平陰縣、商河縣垃圾處理廠建設,提高生活垃圾處理能力。還將規劃建設大件垃圾處置廠、園林綠化垃圾處置廠等,探索廚余垃圾處理技術。
三、垃圾分類 關鍵在于分類投放
孫處長介紹說,技術和設備完善了,但最核心的還是前端的分類投放。前端不分類,后面的程序都無法運轉。因此,市城管局下一步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推動垃圾分類宣傳。城管部門將著力打造垃圾分類教育基地,并逐步將垃圾處理廠、轉運站和城肥儲運站等對市民開放,市民只需拿著身份證就可以參觀。“北歐、西歐推廣垃圾分類用了30年,生活習慣的改變可能需要一代、兩代人的時間。”城管部門也將和教育部門合作,繼續推進垃圾分類進校園,以“小手拉大手”、從孩子抓起的方式,帶動家庭參與,推動居民垃圾分類意識的提高。
四、2019年完成垃圾分類立法審議并頒布實施
目前國內有8個城市有垃圾分類地方性法規,濟南目前也在調研階段,預計今年將起草《濟南市生活垃圾分類管理條例(草稿)》,計劃2019年通過人大立法審議并頒布實施。
孫處長介紹,垃圾分類立法中將劃分明確的權利義務、處罰制度,規范標準也將寫入。
目前濟南市每天產生居民垃圾4600噸左右,餐飲垃圾360噸左右,并且2015-2017年間,垃圾總量以每年約10%的速度增長。居民混合垃圾的處理方式一般是焚燒和填埋,垃圾處理壓力日漸增大。
伴隨垃圾量增長的,還有垃圾當中可回收物比例的增加,但混合垃圾中的資源很難在后期分類利用。
因此,推動垃圾分類既可以緩解垃圾處理壓力,又能將資源有效利用,同時降低垃圾中有害物質對環境的污染。分類是未來的趨勢,但也將是一項長期系統性的工程。
最新信息
- 1青島萊西市水集街道:垃圾分類
......
- 2濱州市在山東省城市生活垃圾
......
- 3濱州53項冠軍產品宣傳欄亮相
......
- 4濟寧市金鄉縣胡集鎮戶外宣傳
......
- 5淄博垃圾分類工作實現提檔升
......
- 6魯西新區:垃圾分類小驛站 “
......
- 7青島萊西市水集街道加速推進
......